Search

通許第三位武漢肺炎病人痊癒出院

昨天,通許人民醫院接收的第三位武漢肺炎確診病人...

  • Share this:

通許第三位武漢肺炎病人痊癒出院

昨天,通許人民醫院接收的第三位武漢肺炎確診病人,經由基因核酸檢測兩次陰性及專家會診評估,確定痊癒,已經順利出院。我們接收到四位武漢肺炎確診病人,用中藥治療、西醫檢測,目前已經成功治癒出院三位,療效卓越、快速、便宜。

這個第三位確診病人,我特別關注,治療中間起起伏伏,需要我直接用視頻為病人遠程看診,而非僅僅從旁指導。因此,我們來簡單討論以下這個武漢肺炎病例。

病人,華人,男,30多歲。1月19日晚間11pm,搭一個多小時高鐵從武漢回到家後,吃完東西入睡。睡覺到半夜,覺得胸悶有氣,咳嗽,有痰。隔天早上,擔心是武漢肺炎,趕緊去看醫生,被認為是咽喉發炎,給予消炎片,病人服用後症狀減輕,以為沒事了。1月24日,出現低燒37.7攝氏度,再次到西醫院看診,給予抗生素,病人服用後燒退,又好像沒事了。1月29日,病人再度發燒38.5~39.5攝氏度,胸悶嚴重,無法正常呼吸及說話,緊急進入通許人民醫院感染科就診,肺部CT影像異常,肺部發炎症狀明顯。隨即進入隔離區,取樣上報,做基因核酸檢測,確診為武漢肺炎。

湯主任、娄副院長及他們的醫療團隊,根據治療前兩位確診病例的經驗,給予病人大青龍湯、射干麻黃湯、澤漆湯、茯苓四逆湯等不同的加減組合。然而,病人燒退後,幾個小時又開始發燒,反反覆覆數次。幾天後,肺部CT影像惡化,湯主任及娄副院長緊急連絡我,需要我直接幫病人看診。

經過視頻看診,我認為有幾個癥結,導致治療的膠著。病人體格胖大,中下焦寒濕。得到肺炎後,心肺功能更加衰弱,肺津液不足。同時,中下焦寒濕,阻隔肺氣下行,也讓腎無法順利納氣。因此,除了原本使用大青龍湯、射干麻黃湯等方劑的思維外,還得一併處理這些問題,病情才得以改善。於是,我開了一個藥方:

射干9克 麻黃12克 紫菀9克 款冬花9克

生半夏9克 生薑4片 細辛9克 葶藶子6克

炮附子9克 石膏30克 知母15克 炙甘草9克

炙黃耆18克 黨參12克 麥門冬18克 紅棗15克

九碗水煮成三碗,一次一碗,一天2~3次

這個藥方,比病人之前服用的藥方輕許多。也就是說,情況複雜,不代表需要使用甘遂等更強的中藥,高燒不退,也不表示得使用更大劑量的石膏,而是得多考慮一些細節。這個藥方,除了射干麻黃湯加石膏外,有幾個重點。首先,得減少病人中下焦寒濕,加了炮附子,配合原本有的麻黃和細辛,為典型麻黃附子細辛湯的用意。第二,為了強肺氣,加了黃耆和黨參,不過,既然病人心臟也弱,把黃耆改成炙黃耆,炙過的黃耆有苦味,入心,兼顧心肺,而不再加入生附子等重藥來強心。第三,加入麥門冬來增加肺的津液,麥門冬和石膏的用處是不一樣的。第四,沒有選用澤漆湯內的大戟,而是用葶藶子,因為大戟比較偏向去肺部四周的積液,葶藶子比較偏向去肺部下方的膿痰,比較對應這位病人的咳嗽聲音及其它症狀。

服用這個藥方後,病人很快退燒,沒有再發燒,肺部CT影像好轉。本來預期這週末進行基因核酸檢測,但病人進步快速,結果提前將近一週做基因核酸檢測,昨天病人已經痊癒出院了。

另外, 發生了一個小插曲,第四位病人為後收的病人,本來預期可以和第三位病人同時治癒出院。然而,第四位病人被隔離幾天後,精神狀態出現問題,開始哭鬧,不吃不喝,也完全不配合醫生的治療來服用中藥。其實,這也不能怪病人,被強制隔離,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出院,甚至不知道會不會死在醫院,每天看到的醫療人員都好像外星人,全身都防護服包的緊緊的,連醫生是男是女、長的怎麼樣都看不清楚,更別說建立病人對醫生的信任,心情低落、沮喪、無助,是可以理解的。這幾天看到其他確診病人出院了,這位病人心情才慢慢好轉,願意配合醫生的治療來服用中藥,目前預期一週左右可以基因核酸檢測。不過,這樣的情況,正好成為我們一個非正式的「比較組」,把第四位病人和其他三位病人做比較,驗證沒有使用中藥是無法如此快速痊癒的。

开封网:【我们始终在一起】通许县第3例新冠肺炎患者出院 http://news.kf.cn/2020/0215/434580.shtml

(http://andylee.pro/wp/?p=7388)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Tags:

About author
關於部落格 我本來是個科技人,也是一個科技管理與投資人,受過現代化邏輯分析訓練,從量子物理的嚴密數學推衍,無線通訊軟硬體的系統設計,到複雜的公司購併與投資財務模型,無一不是嚴格的「科學分析」與「實事求是」。換句話說,我本來跟中醫一點關係都沒有, 也跟很多不了解中醫的人一樣,覺得中醫很不科學,甚至覺得中醫已經該被淘汰了。 我為什麼會走到中醫的領域呢?十年前左右,正當我頂著史丹佛電機博士及柏克萊MBA的光環在矽谷汲汲營營時,我父親得到了肝癌。一開始醫生說仍不嚴重,只有1.2公分,栓塞手術即可去掉腫瘤。第一次栓塞後,果然腫瘤迅速縮小,可是不到三個月,新的肝腫瘤冒出來,竟然有5~6公分。又再次栓塞,第二顆腫瘤也縮小,然而,又不到三個月,再度有新的肝腫瘤冒出來,這一次成為11公分,連醫生都不相信腫瘤可以長得這麼快,只能說那叫做「多發性肝癌」。 我一方面不能理解這樣的病情發展及醫療方式,另一方面想幫助父親,我開始作研究,查詢各種資料,請教各類醫學專家。很快的,我了解到現代西醫學對慢性病的處理是很有限的,就連美國疾病管理中心 (Centers of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s, CDC),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NIH), 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以及很多其它世界頂尖醫學研究組織都表示,現代西醫學沒有辦法有效治療癌症,心血管疾病,關節炎,失眠,憂鬱症,體重過重等等慢性疾病,標準醫療程序有很多的爭議及副作用。這讓我很驚訝,深入了解後才明瞭,現代西醫學在分子生物學層面上,或許很科學,但是在臨床治療,並非我以前認為那般邏輯化,而且臨床治療往往非常局部化,缺乏整體理論與模型,而是以嘗試錯誤 (trial and error)及鬆散的統計數據為主。以一個科技人的背景而言,這樣的一門學問,似乎達不到「科學」的條件。同時,我發現,和我有相同想法與疑問的人其實很多,甚至有好幾位史丹佛大學的西醫專家教授,當面指出西醫臨床上的缺失,並大聲質疑西醫學上的很多問題。 就在我對現代西醫學感到無助時,有朋友及西醫專家要我去多了解中醫,這些人都有見證過或親身經歷過中醫治療的效果 。我一開始時,無法接受這樣的建議,就連現代西醫學都達不到嚴謹的科學標準,古老的中醫又如何能提供一條大道呢?然而,人的緣分是很難解釋的,在這個時間點上,我碰上了中醫經方派大師倪海廈中醫師。倪先生病人案例讓我很驚訝,我保持科技人懷疑的精神,去了解去查驗。我慢慢的對中醫有了很不一樣的認識,開始愛上中醫,而倪先生也成為我中醫的啟蒙老師,帶領我進入了中醫的世界,我從一個不懂中醫的人,轉變成一個中醫的支持者與實踐者,經過很多很多的臨床驗證,我實在不得不讚歎古老中醫的偉大。 中醫其實是一門很嚴謹的科學,非常俱有邏輯性,臨床效果往往超過一般人的想像。然而,很多人對中醫有很多的誤解,更有很多人利用中醫的名號做不肖的生意,讓中醫背負了很多的罪名。所以,我想寫個部落格,來說明我所認識的中醫,這當然無法闡述整個中醫學問,更無法代表整個中醫界對中醫的看法。然而,希望藉由我嚴謹的科學與科技背景,以及我在臨床上做到很多人認為中醫無法做到的病例,來喚醒一般人對中醫的誤解與懷疑。 以現代科學方法來闡述中醫,至少有兩條路。第一條路是用現代的醫學、生命科學、分子生物學等等來說明中醫古書中的理論及治療方法。很多人試著使用這個方法來解釋中醫,我也曾花費不少心思與力氣在這條路上。然而,我認為這樣的方法雖然有其一定的價值,它可能不是最好的方法,這種使用一門學問去解釋另一門渾然不同學問的方法,就好像硬要用化學的化學反應去解釋物理學的萬有引力,看起來都是在解釋自然現象,兩者的出發點和基本定律(axioms)完全不同,即使在最終的理論上或許可以聯結,但在實際生活應用上不是很有效率的 。 另一條以現代科學方法來闡述中醫的路,是利用基本科學的精神,以及邏輯推理的方法,把中醫當作完全獨立的學問,先不要想證明中醫的基本定律,而是想辦法從那些基本定律推衍,看看是否能在人體現象與治病上得到相符合的結果,如果在多次應用上得到很好的相符性,那麼這些中醫基本定律就有很高的科學價值。也就是說,我們先不要急著用現代醫學來解釋中醫古書中的理論,我們把中醫古書中的基本定律條列整理出來,利用邏輯推理,應用在臨床治療上,看看人體的反應及治療效果是不是和我們推理預測的相符合,如果符合性很高,那這些經典中的基本定律就值得我們尊敬與接受,即使我們不能解釋這些基本定律,那只代表「現代醫學」這項「工具」還不夠先進,畢竟「現代物理學」不能解釋的自然現象也仍然太多太多。 至於部落格為何取名為「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這得提到一本書「當孔子遇上哈佛 」。前輩元大創投董事長李克明先生是哈佛大學嚴格訓練出來的法學博士及企業管理碩士(MBA),是位專精跨國商務及企業購併的國際律師,更是國際金融企業的頂級專業經理人,經歷過無數次的商場鬥智。 十年前,李董事長因緣際會重新拾起論語孟子等等中國經典,他驚然發現,他幾十年來累積無數的商場心得與智慧,竟然早在幾千年前就被古人討論過,而這些經典書籍裡的智慧更遠遠超過他的想像,於是李董事長以他哈佛企管與法律所貫輸的邏輯思維 ,全心投入中國經典研究,也因此寫了「當孔子遇上哈佛」。當我向李董事長請益時,了解到我個人從西方教育轉向中國古老智慧的歷程與李董事長頗為相似,一個講治人心,一個講治人體,而我寫這部落格時,也受到李董事長的大力鼓勵。因此,我也就沿著李董事長的書名,把孔子換成中醫醫聖張仲景,把哈佛換成我的母校史丹佛,成了「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當「中醫醫聖張仲景的經典學說」遇上「現代大學史丹佛的科學思維」 (www.D
View all posts